应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页刘建全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施鹏、孔庆鹏两位研究员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做报告。
报告题目(一):
(1)Molecular basis of adaptive evolution
地点: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页本部盘旋路生命科学院407室
(1)What evolutionary theory can tell us?
地点: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页榆中校区B402室
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昆明进化与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PI,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科组负责人。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进化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目前已经分别在《Trends in Genetics》、《PNAS》、《Genome Research》《Mol. Biol. Evol》、《J.Mol.Evol》、《Genomic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20余篇论文。发表的论文被《Nature》、《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 Genetics》、《PNAS》、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的论文引用400多次。先后多次受邀为国内、外10多个SCI著名杂志审稿,还受到邀请分别为两部国外书籍写特邀综述文章。
1992.9-1996.7 于厦门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
1999.9-2004.7 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
2004.10-2006.12 美国密歇根大学进化和生态学系博士后
2007.1- 2008.6 德国人类营养研究所分子遗传学系Research Scientist
2008.7-至今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1)动物如何通过感觉系统的整合来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
2)如何通过自然选择的理论来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本实验室将结合实验的和计算的方法来分析了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并阐明这些问题。
2009.7-至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分子人类学学科组 PI
2009.6-至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2008.9-至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05.12-2008.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5.6-2005.11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9.9-2005.6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理学博士
1995.9-1999.7 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页,理学学士
目前已在本领域著名国际SCI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PNAS》、《Human Molecular Genetic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MC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Human Genetic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及《PLoS ONE》等上接受发表论文及评论43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及评论17篇(累计影响因子=97.775),合作作者论文及评论26篇(累计影响因子=174.506)。已发表研究论文被SCI刊物检索(引用)的总频次达1295次(截至2011年3月),在国际人类线粒体DNA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曾应邀作为审稿人为《PLoS Biology》、《Human Mutation》、《Electrophoresis》、《BMC Evolutionary Biology》、《FEBS Letter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MC Genetics》、《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Molecular Vision》、《Human Biology》、《中国科学》及《自然科学进展》等十余种重要SCI期刊审阅稿件。
研究方向为分子人类学,研究兴趣为:基于遗传标记研究人群的源流历史及环境适应机制,以此为框架探讨人类重大疾病或重要性状产生的遗传学机理。目前本实验室已经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由于其具有的一些遗传学特性如缺乏重组、母系遗传、高突变率等,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随着对世界范围内人群母系遗传组成认识的逐渐清晰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群源流历史了解的逐步加深,目前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重建一些近期的重要人群历史事件或重大考古学现象,而达到该目标则需要更丰富的遗传信息及更为精细的分析。鉴于此,本研究组目前主要基于mtDNA全基因组信息,充分结合我们前期构建的精细的东亚人群mtDNA系统发育关系树,针对性研究东亚及周边地区人群的族源历史及重大考古学事件在现代人群中的遗传印记等。
长寿是极度衰老的表现,而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长寿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现象,且其遗传力大约在25%左右,但长寿的遗传机理究竟为何至今仍不清楚。与此同时,通过对长寿遗传相关因素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可能影响(延缓)衰老进程的遗传因子,而且还可能对了解衰老相关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新的线索。本研究组主要基于群体遗传学思路,采用候选基因及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国长寿人群可能存在的相关遗传因素。